李清泉,原名李全回,1888年出生于有著十戶人家九戶僑之稱的僑鄉福建晉江,祖上幾輩人都過番到菲律賓謀生,他的父親還創辦了自己的木材公司。李清泉童年時在家鄉生活學習,14歲跟隨父親到菲律賓經商。1907年,19歲的李清泉正式接管了父親的木材公司。李清泉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抓住菲律賓大力推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契機,大刀闊斧地擴展公司業務:購
來源:陜西黨建網 作者:陳雅君
2022-06-20 15:08:37
抗戰爆發,這位不滿13歲少年的人生軌跡在滇緬公路拐彎——記南僑機工蔣印生
二十四道拐,滇緬公路的咽喉要道。94歲的蔣印生身著掛滿獎章的西裝,緩緩抬起右手,將一個莊嚴的軍禮獻給犧牲的戰友們。他是全世界唯一健在的南僑機工。這是一個熱血而悲壯的群體——抗戰期間,數千名青年華僑從世界各地趕回祖國,在滇緬公路上搶運軍需物資,用生命打通抗戰輸血線。抗戰爆發后,不滿13歲的蔣印生從印度歸國參戰,在滇緬公路上
來源:國防部網
2022-04-26 14:43:42
日本侵略菲律賓的那五年,改變了李康希和呂水涯的一生。在他們看來,作為菲律賓華僑支隊(以下簡稱華支)的成員,那些打游擊、做地下工作的日子雖然危險、殘酷、艱苦,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也成了他們一生的財富。我至今還時常夢見打日本鬼子的情景。和菲律賓人民攜手抗戰的日子讓我對這片土地有了更深厚的感情,李康希說,作為親歷者,我們有責任
來源:中國文明網
2022-04-13 15:18:16
印度尼西亞歸僑彭嘉衡,是抗戰期間駐湖南芷江空軍基地飛虎隊飛行員。他多次出生入死,駕機轟炸侵華日軍軍事目標,取得了驕人戰績,自己的戰機也被日軍打了20多個彈孔。回國抗日彭嘉衡1920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亞,祖籍廣東興寧。1944年初,彭嘉衡等10余名來自中國的飛行學員,結束了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鹿克高級飛行學校一年多的全面培訓和作戰訓練,
來源:中國臺灣網
2022-01-20 11:22:37
王耀華:延安抗大學員、原安徽省軍區顧問,泰國歸僑彭嘉衡:飛虎隊成員、原中國民航交管局干部,印尼歸僑王唯真:延安僑聯成員、原新華社代社長,菲律賓歸僑他們看起來是普通不過的京城老人,卻有著傳奇的身世,大多進入耄耋之年,依然精神矍鑠。他們居功至偉,卻淡泊名利,榮辱不驚,經常聽到他們說的一句話是:比起那些犧牲的戰友,我現
來源:中國臺灣網
2022-01-18 16:02:33
九·一八事變后,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不遺余力地在南洋發動華僑捐款捐物,支持國內抗戰。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中國進入全面抗戰階段,南洋華僑愛國熱情高漲。來自南洋各地的40多個愛國團體的代表共160多人,宣布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陳嘉庚先生被選為主席。南僑總會動員南洋華僑踴躍捐款,購買救國公債,
來源:中國僑網
2021-08-30 10:43:32
抗戰時期,如何以堅決抗戰到底的決心凝聚海外人心成為海外宣傳的重要任務。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的負責人廖承志,及時組織在香港的新聞界知名人士創辦了《華僑通訊》和國新通訊社,對國內抗戰形勢進行全面報道,轉載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對抗日戰爭的分析文章和著作,刊登揭露國民黨消極抗戰的文章。其中很多文章被南洋華僑報刊轉載,海外僑界反對投降、反
來源:中國僑網
2021-08-30 10:37:51
1941年,重慶國民政府邀請身在美國的司徒美堂參加參政會。一直為抗日募捐奔波的司徒美堂不顧年事已高,以老邁之軀啟程回國。當他乘坐美國郵輪到達香港時,已經是12月2日,太平洋戰爭即將爆發。沒有覺察到絲毫征兆的洪門兄弟為司徒美堂舉行了熱鬧的歡迎會,大家一起照了相。而正是這張照片,在以后給他惹出大麻煩。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來源:中國僑網
2021-08-30 08:58:58
苦中有樂、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煉革命意志,是延安歸僑的集體記憶。據廣東省僑聯原副主席吳田夫回憶,延安的生活艱苦,大多數華僑青年都能夠逐步適應,刻苦學習,爭取進步。但由于種種原因,也有幾位來到延安的華僑青年執意要回海外。組織上多次做他們的思想工作,但幾個人去意已決,組織上只好同意。邊區政府特意給他們簽發了路條,發了路費。這幾位
來源:中國僑網
2021-08-30 08:56:26
廣九路線最近一個月來,差不多每天都有敵人的飛機來轟炸,敵人企圖破壞我陸路交通。在福建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翻開一本抗戰日記泛黃的封面,一段飽含家國情懷的塵封歷史撲面而來。這本抗戰日記由馬來西亞華僑戰地記者辜俊英寫于1938年,在紀念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的日子里吸引了中新社記者的目光。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副館長林鷹告訴記者,這本抗戰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1-08-20 10:40:06
胸前掛著紀念章的藍秉剛老人向人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98歲的抗戰老兵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近日,當單位領導給藍老胸前掛上閃閃發光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的時候,這位湖南出版系統的離休干部、98歲的華僑抗戰老兵突然挺直身體,抬起右手給在場的人們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這枚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紀念章雖然不是很大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1-08-20 10:18:48
安順花,1909年出生于朝鮮咸鏡南道瑞川郡。1930年,安順花到中國吉林省琿春縣給地主家做佃農。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日會,負責通信聯絡工作。1931年1月,她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名女黨員。1932年4月,安順花參加抗日游擊隊。1933年秋,她帶領7名婦女開始為抗聯游擊隊縫制軍裝。1934年春,她帶領的縫紉組被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獨立
來源:共產黨員網
2021-02-25 11:01:34
歸國尋戰我生長于泰國(原暹羅,下同),祖籍潮州。當日寇入侵,我們華僑也與全國同胞一樣,深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因而出錢出力不甘人后。我這個華僑學子,眼見全民抗戰,抱著一顆赤子報國丹心,告別親人,與一批熱血的華僑青年結伴,奔回祖國,踏上抗日救亡的道路。我回國后,考入軍校17期,編入西安的第七分校特種兵科步兵第1隊受訓。畢業后,
來源:抗戰老兵口述中心
2020-12-02 14:28:40
對盧璋的鄰居而言,這位95歲的老人,就是一位離休老干部,一位老歸僑,是一個老石油人,還是新中國第一批援疆人士。但是,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位老人其實有著顯赫的身世和讓人敬仰的革命經歷。他在抗戰全面爆發的第二年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在之后七年的抗戰中,從一個一腔熱血的華僑學生,成長為一個革命軍人。他就是盧璋,一位經歷了血與火洗禮的老人。
來源:國學大師
2020-11-11 14:17:27
陳致遠用自己的抗戰生涯,給學生們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動的愛國歷史教育課。名片陳致遠,1916年出生。1941年加入緬甸華僑戰時工作隊,同年入黨,參與在緬地下黨工作;1942年撤退回國,任職于重慶僑聲印刷廠。后隨南下服務團來廈并定居,在一中、三中等多所學校任教。廈門日報訊(記者 譚欣妮)當年滿懷一腔熱血、25歲的陳致遠于1941年進入緬甸華僑
來源:東南網
2020-10-13 16:18:30
林謀盛陵墓安臥在新加坡麥里芝蓄水池公園湖畔,墓碑上鐫刻著戴著眼鏡的林謀盛頭像,看上去儒雅俊逸、剛毅沉勇。76年前,被囚于馬來亞華都牙也監獄的林謀盛備受日軍折磨后離開人世,年僅35歲。從商界青年領袖到抗日民族英雄,林謀盛的英雄事跡至今仍在東南亞華僑華人中廣為傳頌。為紀念這位英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有以林謀盛命名的地名。日前
來源:中國軍網
2020-10-08 16:17:08
在瓊籍南僑機工吳惠民的家中,珍藏著一雙擦得锃亮的舊式紅皮鞋。70多年前,吳惠民就是穿著這雙鞋,跟隨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從新加坡回國投身抗日救國的服務工作。7月7日是七七事變77周年紀念日。對于那一段歸國抗戰的歲月,96歲的吳惠民仍記憶猶新。我3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把我養大。15歲那年,母親賣地托人把我帶到新加坡投靠叔叔。吳惠
來源:中國僑網
2020-08-11 15:03:55
日本侵略菲律賓的那五年,改變了李康希和呂水涯的一生。在他們看來,作為菲律賓華僑支隊(以下簡稱華支)的成員,那些打游擊、做地下工作的日子雖然危險、殘酷、艱苦,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也成了他們一生的財富。我至今還時常夢見打日本鬼子的情景。和菲律賓人民攜手抗戰的日子讓我對這片土地有了更深厚的感情,李康希說,作為親歷者,我們有責任
來源:中國僑網
2020-08-11 14:50:23
僅余12人,平均年齡超過90歲,這是目前全球尚在世的全部南僑機工現狀。抗戰之際,近4000時髦、俊朗的華僑青年響應國家號召,奔赴戰場,開車修車。他們之中,近半數人失蹤或殞命,沒有看到勝利。新華社記者重走滇緬公路,探訪最后的機工和家屬。幾乎每一個人,都有痛別親友、九死一生的故事。他們是當時最時髦、最開放的華夏青年從來沒
來源:中國僑網
2020-08-11 10:24:03
鄭潮炯妻子鐘彩合與兒子們的合影。后排左二為鄭社義。劉進供圖當年在為中國抗戰捐款的眾多海外鄉親中,成千上萬收入微薄的勞工大眾幾乎是傾盡全力,來為中國阻止日本侵略。在(廣東)江門華僑博物館,相關人員就突出介紹了新加坡華僑小販——鄭潮炯賣子救國的動人故事。6月5日,南方日報記者在新加坡拜訪了鄭潮炯的妻子鐘彩合。談起當年丈夫賣子救國
來源:中國僑網
2020-08-11 09:42:40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戰爭紀念網.com 主辦單位:長沙市抗戰文化研究會 技術支持:劉慶為
電話: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E-mail:tougao#krzzjn.com(#替換成@)
湘公網安備43010402000821號 ICP備案號:湘ICP備18022032號 長沙市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