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原名:《抗戰到底,一定勝利(百年航程 有僑精彩(38))》1938年,應新加坡《星洲日報》邀請,郁達夫前往新加坡參加抗日宣傳工作,并以其出色的文學功底和文筆感染了眾多華僑。他的中國決不會亡,抗戰到底,一定勝利最后勝利,當然是我們的,必成必勝的信念,我們決不會動搖等言論引發了強烈反響。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在中共黨員、《
來源:人民網
2022-06-15 15:41:49
來源人民網 原名:《三度回國抗戰的華僑烈士(百年航程 有僑精彩(48))》沈爾七,原名沈慶炬,1914年出生于福建晉江。1930年,沈爾七前往菲律賓謀生。他白天工作,晚上參加菲律賓華僑總工會屬下的青工俱樂部活動,積極接受進步思想,在工運中表現出宣傳、組織的才能。九一八事變后,沈爾七積極投身抗日救國的洪流,和馬尼拉華僑學生一起創
來源:人民網
2022-06-15 15:34:22
來源人民網 原名:《家國情懷 大愛無疆(百年航程 有僑精彩(58))》顏子俊,生于1887年,祖籍福建永春,是著名旅越愛國僑領。1902年,顏子俊經同鄉引薦,赴越南西貢謀生,因忠厚能干很快被提拔為商店經理。他極為節儉,有所積蓄后,便與人合資經商。憑借誠信經營,歷經10年奮斗,顏子俊在西貢華商界嶄露頭角。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顏子俊的商
來源:人民網
2022-06-15 15:30:23
在江蘇海門,有一個林英村。這是全國唯一以華僑烈士名字命名的村子。華僑烈士林英,原名邱搏云。1906年出生于廣東省普寧縣的一個小商人家庭。1929年,林英離開家鄉前往泰國曼谷任教。在旅泰共產黨員馬大寧的引導下,他參加當地共產黨外圍組織蘇聯之友社,學習蘇聯教育,開展抗日宣傳活動。1933年,林英來到上海大夏大學學習,并加入中國共產黨
來源:人民網
2022-06-15 15:03:57
譚嵐,原名譚瓊瑤,1923年3月生于廣東開平,自幼跟隨家人漂泊至泰國。雖然身在異國他鄉,父母卻總是告訴她:我們的祖國是中國,我們的家鄉在廣東。譚嵐自幼就在心底埋下愛國、愛鄉的種子。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軍在北京盧溝橋發動 七七事變,海外華僑義憤填膺,各國華僑掀起支援祖國抗日的浪潮。當時譚嵐在泰國中華中學讀書,她積極參加支援祖國抗
來源:人民網
2022-06-15 14:57:09
龔勛,生于1918年,新加坡歸僑,祖籍海南瓊海。龔勛幼年喪父,家境貧窮,以致無法在國內完成學業。1934年,年僅16歲的龔勛跟隨姐姐和姐夫下南洋,到新加坡謀生。雖然工作艱辛,但是他沒有放棄學業,經常擠出時間學習,并以優異成績考上了馬來亞新加坡皇家機械學校的機械電工專業。因家庭經濟困難,他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學業。1938年,他在新加坡
來源:人民網
2022-06-15 14:40:39
梁葆常(攝于廣州華僑新村)一九四九年八月八日梁葆常寫給妻子的信。但時至今日呵!天亮了!我們有了那群受盡人間所有的苦難的知識者群來領導建立人民主權,建立一個新的畫(劃)時代的自由獨立的國家。這是江門市博物館代為保管的愛國僑領梁葆常在1949年8月8日給妻子信中的內容,信中充滿著對中國共產黨人的敬仰以及對即將建立的新中國的期待。這封
來源:人民網
2022-06-15 14:38:07
林鵬俠(右一)和她駕駛的飛機在抗日戰爭時期,大批華僑青年志愿回國參軍,支援祖國抗戰,其中涌現了眾多巾幗身影,林鵬俠便是其中之一。林鵬俠,原名林淑珠,福建莆田人,出身華僑富商家庭。她的父母不僅重視子女文化教育,并且注重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在這樣富裕開明的家庭氛圍下,林鵬俠從小便不同于一般的名門閨秀,她視秋瑾和花木蘭為偶像
來源:人民網
2022-06-15 14:34:12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消息很快傳到菲律賓,在華僑中引起震動,許多華僑愛國青年紛紛歸國參加抗戰。1937年,黃登保參加了菲律賓龍馬疙地抗敵后援會,隨后與7名華僑青年結伴回國。他們先到香港,與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接洽后,持廖承志寫的介紹信,輾轉武漢、西安,歷經艱辛,終于在1938年6月抵達延安。在延安陜北公學,黃登保和來自泰國、緬甸
來源:人民網
2022-06-15 14:29:46
李清泉,原名李全回,1888年出生于有著十戶人家九戶僑之稱的僑鄉福建晉江,祖上幾輩人都過番到菲律賓謀生,他的父親還創辦了自己的木材公司。李清泉童年時在家鄉生活學習,14歲跟隨父親到菲律賓經商。1907年,19歲的李清泉正式接管了父親的木材公司。李清泉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抓住菲律賓大力推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契機,大刀闊斧地擴展公司業務:購
來源:人民網
2022-06-15 14:22:14
潘學靜(1916—2016年),其父潘自浚旅居日本9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律專科學習,與李大釗是同學,因有著共同志向而成為摯友。潘自浚回國后,在天津法律專科學校任教,為當時被當局逮捕的民主運動學生做辯護律師,營救過許多進步學生。后來,潘自浚和鄧穎超成為摯友,經常在一起討論支持進步學生的問題。潘學靜所讀的小學達仁女校,是一所中國共產
來源:人民網
2022-06-14 15:54:16
王宣化,生于1896年,又名王炎之、王克振,號英子,福建南安人。王宣化18歲前往菲律賓,邊當店員邊進夜校讀書。1917年,他考入菲律賓大學商科,掌握了英、日和西班牙等多種語言,肄業后進入中國駐菲總領事館任翻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王宣化積極參加當地僑界的愛國運動。他加入菲律賓華僑工黨,繼而擔任華僑工黨創辦的華文報紙《平民日報》總
來源:人民網-百家號
2022-06-14 15:50:57
許立,又名許敬誠,1905年1月8日出生于福建晉江龍湖石龜村。許立12歲時前往香港,香港海員大罷工的勝利讓他受到了破天荒的思想啟發,立志要投身愛國進步事業,并立下了畢生身體力行的座右銘:揭發落后和黑暗,頌揚進步和光明。1925年,許立輾轉到菲律賓。1926年,他加入共青團并成為團的領導人之一。此后,他與林星秋等進步華僑青年發起成立了菲律
來源:人民網-百家號
2022-06-14 15:48:24
梁靈光,1916年出生于福建永春的一個儒商之家。他自幼接受良好家庭教育,少年時代希望去國外接受先進思想教育,準備赴日留學。九一八事變后,他果斷放棄留學計劃,赴上海求學。求學期間,梁靈光參加中共地下組織領導的抗日活動,因身份暴露被學校開除。1936年,梁靈光回到上海參加黨的秘密組織——上海抗日青年團,再次引起國民黨注意,黨組織安排
來源:人民網-百家號
2022-06-14 15:39:22
鐘若潮1911年出生于廣東梅縣的一個貧困家庭。他15歲前往暹羅(泰國)謀生,從事理發行業。工作之余,他積極參加暹羅工人書報社,刻苦學習文化知識。從1934年開始,鐘若潮在暹羅進步思想的影響下,閱讀了《大眾哲學》《社會學概論》以及不少左派作家的文學著作,提高了思想政治覺悟,對共產主義有了初步認識。1935年,他參加暹共外圍組織——暹羅反帝
來源:人民網-百家號
2022-06-14 15:19:39
1939年,國難當頭,正當祖國民族處于最危急關頭,三千多南僑機工響應陳嘉庚先生號召,毅然拋棄海外較為憂裕的生活,在南僑總會的統一領導和組織下大規模回國參戰,共同抵御外敵,這是抗戰史上一段英勇悲壯的歷史,也是華僑史上的一大壯舉,驚天地,泣鬼神!南僑機工的歷史功績,主要突出表現在抗戰輸血管——滇緬公路的軍事運輸。此外,他們還在其他軍
來源:中國僑聯之聲
2022-05-25 08:57:24
【華僑救護隊】系列之結束語抗日救華夏,華僑建殊功!執筆:關曉彤 陳浩琦 "華僑真正成規模地移居海外是在鴉片戰爭之后,那個時候的中國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國家苦難深重。第一代華僑就是在這種大時代背景下漂泊海外,背井離鄉的。其目的是到海外求生存求發展,最終還是要爭取衣錦還鄉,葉落歸根的。第一代華僑根的意識十分強烈,故土難離,他們始
來源: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北京離退休僑務工作者聯誼會、中華家脈
2022-05-15 16:38:23
荷屬華僑醫療救護隊照片(三)36 站排:左4為吳云燦,右3郭慶烈37 左起:2吳云燦,4郭慶烈,6趙德音38 左起:1郭慶烈,3吳云燦39 救護車隊40 大會現場41 吳云燦(右7)郭慶烈(右4)等在山腳下合影42 左起:1吳云燦,2郭慶烈,3趙德音和救護車隊在廣東省衛生廳前合影43 隨團記者拍攝的宋美齡擔任指導長的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婦女
來源: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北京離退休僑務工作者聯誼會、中華家脈
2022-05-15 16:27:08
荷屬華僑醫療救護隊照片(二)24 護士在病房護理傷病員24-2 傷員抵達24-3 印尼《新報》報道:孔廟變成了急診醫院。 救護車隊的成員住在衛理公會教堂里,在孔廟里工作,有時還為天主教醫院提供幫助25 救護車隊在搬運傷員25-2 會見美國記者和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右)25-3 吳云燦(前排右4)郭慶烈(前排右2)與中國紅十字會官員董(前排右5)
來源: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北京離退休僑務工作者聯誼會、中華家脈
2022-05-15 16:17:40
荷屬華僑醫療救護隊照片1 救護隊從印尼出發前演習救護2 印尼《新報》報道:此前幾個月,有印尼華橋陳偉雄已經向中國捐贈了一臺救護車,當時已經在抗日戰場上發揮重要作用3 印尼《新報》圖片:1937年12月7日,巴達維亞商會為救護車隊餞行。坐排左起:D Aalderink,趙德音,吳云燦,郭慶烈。4 印尼《新報》圖片:救護隊長吳云燦醫生 5
來源: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北京離退休僑務工作者聯誼會、中華家脈
2022-05-15 16:05:25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中文域名:www.抗日戰爭紀念網.com 主辦單位:長沙市抗戰文化研究會 技術支持:劉慶為
電話:0731-85531328 QQ:2652168198 E-mail:tougao#krzzjn.com(#替換成@)
湘公網安備43010402000821號 ICP備案號:湘ICP備18022032號 長沙市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